《青海湖纪游》赵淮青

推荐人:匿名 来源: 时间: 2024-02-02 16:03 阅读:

  青海湖纪游

  赵淮青

  汽车驶过流传着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佳话的日月山。眼前出现了一片茫茫苍苍的水天。数十条银浪翻滚的河水,从周围的雪山奔腾而下,穿过宽阔的草原,在这儿汇集成全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青海湖以它特有的粗犷气魄,区别于祖国其他湖泊,牧民群众称它为库库诺尔——青色的湖。

  那天早晨,我们乘机船出海打鱼,机船平稳地在碧波玻璃似的水面上滑动着,船底浪花飞溅,天空海鸥起舞。不多会儿我们就捕上满满的一网湟鱼。那网儿里的鱼群吐着泡沫,象含着千万颗珍珠。

  我们庆幸遇到了好天气,可是,中午又刮风来了。轻柔的涟漪拥出湖面,卷起白色的浪花。随着愈来愈大的风势,船在这浪间浮沉。狂风呼啸起来了。有时猛然掀起湖水,劈头盖脸地压下来,船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站得住脚。捕捞只好暂时停下来。船长决定:到海心山去避风。

  海心山,是青海湖中最大的岛屿。在以前,湖上无船,岛上的居民只有冬季湖水结冰时,才能外出买回一年的生活用品。平时只能困在岛上。一九O七年,俄国人科茨罗夫以布船渡到海心山上,只见岛上两山毗连,烟笼雾罩,庙宇亭台若隐若现。听到浪声阵阵,不觉神思奔驰,那许多关于青海湖的史话和传说,象断线珍珠,渗合着浓厚的神话色彩,撼摇着我们的心。

  据历史记载:青海湖冬季冰合,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斯波得谷浑尝马入海,每生骏驹,能日行千里,世称青海湖骢。……又说:隋炀帝至西平(今西宁)在此设牧马宫,专求龙种,所以这个岛又被冠以龙驹岛之美名。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船终于靠近了海心山。仰望山上的喇嘛庙,飞檐高翘,屋脊相连,紧贴着奇拔的山石,超然屹立,颇为壮观。我们沿着自然形成的石阶而上,那环山曲径,遍布香蒿,草深及膝,冷冷甭泉在莽苍的灌木丛中潺潺奔流。进行庙门,见两旁的塑像,琳琅满目,工刻颇细。想到四面碧水沉沉,一砖瓦来之不易,令人感叹!透过庙门望出去,眼前丛草披靡,远处雪浪抛空,云海茫茫,至此方领略到为什么古人称它为“仙山”了。

  下山时,浪势风威销声匿迹,夕阳收敛了它最后一抹光辉,蒙蒙月色,苍苍湖心,港内灯光闪耀,宛如无数星星落入湖中。

  青海湖的岛屿,除海心山外,还有三块石,海西皮、沙岛、鸟岛等。鸟岛在湖的西北部,长约一公里,形似蝌蚪,岛上鸟窝密布,难以下脚,鸟声噪杂贯耳,飞起来,一枪可打死数只。来自南方的斑头雁、棕头鸥、鹭鹚、鱼鸥等候鸟,夏天到避暑和繁殖。三块石岛是由三块白玉似的巨石组成的,长约一华里,怪石嶙峋,突出水面。周围水清见底,浪花击石,犹如霏霏玉屑飞溅,时常打湿游者的衣裳。岛上鱼鸥极多,冠立石上,远望恰似雪山顶上的松梢,而且处处清泉流淌,路湿苔滑。常见有三两成群的白鹤,全身洁白晶莹,头顶肉冠呈朱红色,亭亭玉立或涉游于浅滩,用它的长嘴觅食鱼类昆虫,它的声音高朗,确如古诗上说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又因长寿,体态潇酒,所以从来认为是“仙人”、“逸士”的伴侣,故又名“仙鹤”。在这些岛上栖居的鸟类,有益鸟也有害鸟,后者对鱼类损害极大。几年来科学工作人员专门在这儿研究害鸟的生活史以及捕杀害鸟的办法。

  青海湖现在以产鱼著名,湖中无鳞鱼储量丰富,但以前没有很好的利用,直到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后,才开始大规模捕捞。那曾是荒凉的湖畔,造船厂、电站、气象站相继地建立起来。每到夜晚,湖畔灯火点点,映着栉比相连的房屋,明灿探照灯把那修长的码头照耀得如同白昼。而周围的各族牧民对青海湖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因为湖畔那辽阔的、连绵不绝的草山世世代代养育了他们。看呵,如果在夏秋,那从湖畔伸展开去的草原,碧草如茵,繁花似锦,那蔚蓝色的湖水,象块没有边际的闪缎镶在其中,形成富饶的天然牧场。过去,牧民群众相信:牛羊喝了青海湖水不生病,人住在湖边上,人畜才能兴旺,因此在旧社会每到秋季牧民们总要祭上一次海。然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据有文字记载,大约从汉朝起,青海湖畔的民族镇压、仇杀、掠夺的著名战场。世世代代居住在青海湖畔的蒙、藏族牧民,始终没有摆脱过贫穷和死亡的威胁。只有在解放以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来,这里才真正实现了人畜两旺。过去,这儿的牧民吃一粒粮食都要从很过错的地方运进。这几年,在保证畜牧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下,他们们在党的领导下开垦了大面积的可耕荒地,种植了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如果秋天来到这儿,你会看到那高高的青稞捆子和小麦捆子垛在湖边,象是扯起一道道绮丽的金边。这湖畔新景告诉人们,牧民的生活起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摘自:《青海日报》1962年1月25日

  以上美文由(Www.Meiwen.com.cn)编辑整理发布,为广大读者们提供写景美文摘抄,名家写景美文赏析在线阅读,喜欢写景美文的朋友不可错过。

赞助推荐